“雙減”其實只是減少了課內的作業,以及課外的補課任務,但卻并沒有減少家長的責任,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知道,“雙減”并沒有減少作為家長所需要做到的責任,從另外的角度來說,家長的責任反而是增加了的。
雙減熱點支付寶對花唄套現“下手”,年輕人被“潑冷水”,但卻是好事
那么,“雙減”背景下,怎么才能做好一個有智慧的父母?怎樣做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健康成長?怎樣才能將家長的責任擔負起來,不做焦慮的父母,從小養成孩子的好習慣?這些問題值得每一個家長認真思考!

雙減
“雙減”之下,作為家長
我們為什么要順應“雙減”政策?
首先,作為家長,我們要思考:為什么要順應“雙減”政策?
因為我們要培養的孩子應該是可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孩子,是可以擔起民族復興擔子的孩子。為了孩子沉甸甸的未來,我們必須順應教育的變革。
其次,作為家長,我們要思考:應該怎么配合學校落實“雙減政策”?

雙減
“雙減”之下,作為家長
我們應該怎么做?
01
找準雙減目標,信賴學校教育
做從容型家長
雙減背景下,家長要清楚自己從中獲得了什么?我們獲得了脫離“劇場效應”的充分條件,獲得了精神焦慮和經濟壓力雙減的友好局面。
而“雙減”的目標在哪里呢?在于減負,在于構建學生終生成長的良性通道。“雙減”背景下,我們厘清了教育的同盟者是學校、而不是培訓機構之后,我們要信賴學校教育,切實落實減負要求,關注并認同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培養目標和策略,與學校形成減負共識,跟上學校的步伐,和學校更好地鏈接,支持學校的各項活動,配合并積極推動學校針對孩子的發展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按照學校的要求管理孩子,在學校教育的幫助下,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稟賦和素質潛力,理性規劃孩子的未來,確定孩子成長目標,給您的孩子適當“留白”,還童年以童年原來的樣子。“雙減”路上,還要做到三個“不”——不減責任、不減質量、不減成長。
02
回歸教育本質,遵循教育規律
做理性型家長
教育的本質是把燈點亮。教育的規律是遵循人發展的規律。而人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急功近利是違背教育規律的,是不能把心燈點亮的。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越來越厭學,越來越厭世,教育已經出問題了。
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為孩子的成長而焦慮,看不到孩子的優點,看不到孩子的未來,那家長的心態出問題了。
“雙減”背景下,家長要更多地高質量陪伴孩子,通過和諧的相處讓孩子體會到安全,通過積極的鼓勵讓孩子實現自我認同,通過培養探索精神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用無條件的愛點燃孩子笑迎人生的勇氣和希望。
03
塑造自強性格,打造健康人生
做智慧型家長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身心健康和情緒積極的孩子。
“雙減”之后,孩子的課余時間如何支配直接關系這一目標能否落地。就學習而言,課余讓學有余力的孩子自己進行學科類的拓展或基于興趣的深度探索,學習暫時有困難的孩子通過錯題歸納進行查漏補缺,都是培養學生自律性的重要途徑。
此外,我們還要讓孩子遠離網絡和游戲,通過親子運動和競技比賽培養孩子學會鍛煉、通過健康的集體活動培養孩子學會玩耍、通過適當的勞動培養孩子學會生活,讓孩子在運動中克服困難、玩耍中學會合作、勞動中走向自信,有一項拿手的藝體技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有一顆不怕受傷的快樂心靈,成為身心健康的孩子,成就幸福美好的人生。
04
開闊視野境界,促進孩子成長
做發展型家長
我們要打開視野,更新觀念,擴大自身格局,還要適時放手,不過分干預,引導孩子運用其內在的力量,實現自我成長。家長要關注孩子的閱讀、運動、勞動、參與家庭生活的習慣,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做時間的主人,而不是被時間“趕”著走;自我管理,做自己的管家,而不是被家長“抱”著走;學會閱讀,做思考的讀者,而不是被書本“牽”著走。
05
理解信任支持,邂逅共育美好
做同盟型家長
遇上“雙減”,我們要做學校的育人“同盟軍”。“雙減”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學校、家庭、社會各方力量,形成相互理解、共同支持的三位一體育人格局。只有學校和家庭有充分的信任,我們才能夠邂逅共育的美好。因為父母心,精心調配教育力量;因為父母心,攜手共建幸福小家;因為父母心,共同維護家的尊嚴。
作為家長更應該積極配合學校以及老師“雙減”工作的開展,愿我們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一個溫暖的家庭,一個和睦的家庭,一個理解孩子的家庭。

雙減
“雙減”之下,作為家長
我們如何實現孩子全方位發展?
最后,作為家長,我們要思考:我們如何實現孩子全方位的發展?
01
和孩子一起樹立規則意識。
生活中有大大小小的規則,比如紅燈停綠燈行、垃圾分類、聽講座手機要靜音等,父母是孩子的影子,父母言行直接影響孩子。因此父母自身應遵循規則,為孩子立好榜樣。
02
和孩子一起配合老師教育。
家長應對孩子有正確的引導,不在背后和孩子說老師的不是,打擊老師的權威;相應的,在孩子面前,老師也要為家長說話,讓孩子知道,父母對孩子的情真意切。老師和家長,就像兩支船槳,只有雙方朝著同一個方向共同發力,才能讓孩子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駛去,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