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時間一晃,人就老了。
聚焦博士熱點簡單套現方法,京東白條額度可以套現嗎
一位剛滿30歲的視頻博主,因為媽媽騎自行車摔倒導致手臂粉碎性骨折,才意識到媽媽已經老了。于是她和56歲的博士媽媽展開對話,想從媽媽口中得知“變老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女孩還沒來得及為年過30而產生年齡焦慮,她的媽媽卻早就開始思考變老的意義。
1995年,這位博士媽媽和女兒一樣,都到了30歲的年齡。那個年代,可沒時間去考慮什么年齡危機,擺在她們面前的首先是生存問題。
白天,忙著工作?;氐郊依?,做完家務,晚上從10點學習到12點。她們的一天忙碌且充實,根本沒有時間去焦慮有的沒的東西。
博士媽媽說,只有少年人才會“為賦新詞強說愁”。真正愁的人不會說自己愁,只會想著如何去解決問題。
她和丈夫剛結婚的時候,有過特別窘迫的經歷。到月末的最后一天,兜里只剩下5毛錢,這可愁壞了兩人,“今天這一天,我怎么生活?”
2
變老的得與失
三毛曾說過:“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對于變老,這位馬上56周歲的博士媽媽,有著非常深切的感受。
年齡變老,身體上的反應最直接,很多事情都力所不能及了。上次騎自行車,騎得很慢還是平路,結果就是掌握不好平衡性,“啪”得一下摔那兒了,結果手臂粉碎性骨折。她說,就是因為反應慢了,身體慢了,骨質也疏松了,才導致這個結果。
同時,周圍的人和周圍的事情,常常帶給她一些觸動。有些年齡非常接近的伙伴,因為突然重病,眼睜睜看著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離開了。
她說,“生、老、病、死”前三個是無法選擇的,但是在體會老和病正在進行的時候,其實心里還是有點害怕。
現在的人常說,“珍惜你當下的這一天,因為這將是你余下生命中,最年輕的一天。”
博士媽媽不是很認同這個觀點,“越是在變老的時候,也不要這么想。你知道墨菲定律嗎?你總擔憂不好的,那不好的事情就會發生。說自己今天是最年輕的一天的那個人,沒有變老。”
她在海南旅游度假的時候,接觸到很多比自己年齡大的人,他們不想明天,只想過好今天,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
當然,老了也是有益處的。
第一,老是生活智慧的一種沉淀。以前愛購物的她現在已經不怎么購物了,她覺得過多地占用東西是一種犯罪。
第二,變老之后,不再被周圍的人苛求。年輕的時候很難說“不”,老了以后會說“不”了,環境也允許你說不了。今天的身體不太好,有些活兒可以不干,這叫“倚老賣老”吧!無論自己還是周圍的人,都認可你的量力而行。
3
變老好處比壞處多
既然來不及認真的年輕,就選擇優雅的老去。
總體來說,變老的好處還是比壞處多的。
博士媽媽說,變老了以后,周圍的人事關系,變得相對來講要簡單一些,跟愛人也變成了左手和右手的關系,兩人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溫情了許多。
接觸的人變少了,大浪淘沙,歲月沉淀下來的都是好朋友。
最近,在《甄嬛傳》中扮演太后的劉雪華,上了一檔綜藝節目。在節目中,劉雪華的“宅女”屬性讓很多觀眾大跌眼鏡,一年出門的次數屈指可數。
博士媽媽認為,她的心態可能有問題。62歲的劉雪華保養得比較好,生活能夠完全自理,如果愿意的話,她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但是宅在家屬于她個人的選擇,她選擇自己過這樣的生活,并且也很舒服,如果不舒服她就會想著改變了。這種選擇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我們都不知道,她選擇這樣,未必是愿意這樣。也許她是被逼無奈,甚至她能有心理疾病,在逃避什么事情。
她說,“我也是很難想象那么一個風光無限的人,選擇這種自閉。”
4
抱團養老的利與弊
這位博士媽媽的人緣挺不錯,周圍很多朋友都表示,老了之后想跟他們兩口子當鄰居作伴!
對于“抱團養老”或者“結伴養老”這種模式,博士媽媽認為,雖然有利但也有很大的弊端。
她說,人老了之后,有時候會變得不太講道理,抱團養老模式,會給老年人之間帶來很多矛盾,甚至讓他們多年建立起來的友情瓦解。
她舉了北京的一例子。有這么一群老人,多年來關系一直處得很好,他們在北京的各個行業都做的非常出色和優秀。
60歲退休后,一直玩到70歲左右。后來在北京郊區買了套大房子,一樓是公共的廚房和活動區域,二樓住兩家,三樓住兩家。
但是,后來他們就解散了,原因是什么呢?
共同吃飯的時候,就會存在有人愿意吃什么,有人不愿意吃什么的問題,而做飯的人又不能照顧到每一個人的口味,久而久之矛盾就顯現出來了。
再比如,這兩家關系走得相對近一點,另外兩家就覺得被拋棄了。如果三家人走的近一點,另外那家人就會覺得,你們仨抱團把我孤立了,于是矛盾就這樣發生了。
老年人發生矛盾是不講道理的,會干仗,等于是把幼兒園的矛盾又重新撿起來了,這就是老小孩。
5
為什么選擇養老院
博士媽媽認為,孩子是她幸??鞓返淖罨疽?。但是呢,又想盡可能少給孩子添麻煩。
對于自己最想要的養老生活,她總結了四點。
1、離孩子相對近點。在不打擾她生活的前提下,經常得到她的消息,或者是跟她見面。
2、幾個認識時間長的朋友,以家庭為單位互相接觸。
3、一到兩個小愛好,讓日子不那么空虛。
4、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好的身體。讓臥床時間來得越晚越好,一旦臥床就快快的死最好。“好好的活,快快的死”。
“當我們真的動不了的時候,可能就需要住養老院了。一個獨生子女的負擔太重了,所以我們最后暮老的階段,一定是在養老院。”她說。
為什么會選擇養老院?
博士媽媽學校的一個老先生,住的養老院管理得還不錯。在那個養老院里,她看到那些老年人生活,基本上都不太能自理。輪椅推著,或者自己慢慢走著的時候,他們目光中缺少熱情,那僅僅是一個等待最終的地方。只有當有人去看望他們的時候,才能從他們臉上看到開心的表情,其他老年人看了也會非常羨慕。
原來她們物理學院就有一個老先生,老年癡呆了,孩子全在國外沒辦法,就只能把老先生送到養老院。老人的子女跟養老院簽合同細到什么程度?每天要翻身幾次,每天做身體的清洗,這些都是白紙黑字寫好的。
當然,也不能完全期待養老院能如在家般溫暖。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和老人之間,沒有感情,就是一份工作,偶爾會缺少一點人性化。
比如說,老人暴躁砸東西,或者自己受傷了的時候,醫院給聯系人打電話的同時,會把老人的手腳綁起來。老人大小便失禁,工作人員會給他穿上紙尿褲,可能早上換一遍,晚上換一遍。到晚上換的時候,他可能身體很不舒服,但又表達不了,只能等工作人員晚上來定點換的時候,換上一個。
一個養老院,有一個保健醫生,一旦保健醫生判斷管不了,就會聯系親人送去醫院,養老院不承擔治療的責任。博士媽媽現在所知道的去養老院的,都是有監護人的。沒有孩子的,也應該有間接的親屬?,F在去養老院的多數人都是有固定勞保的,勞保的錢就能保證去養老院。
最后,博士媽媽強調,自己晚年的幸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女兒的快樂。
那年輕人可以為父母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