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于豐盛的欲望讓人迷失自己。
極簡主義訪談去哪網拿去花能提現嗎(如何提取拿去花賬戶余額)
當人們擁有較少的時候,會心生珍惜,有獲得感;擁有過多的時候,反而不知道選擇哪一個,眼花繚亂。
幸福感從不靠物質堆砌,而是帶著正確的態度認真生活。

極簡生活的9條建議
關于極簡生活,我們都知道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好處。
可到底怎么做到極簡?
可以看看下面的9條建議。
01、只做1%的事
村上春樹說過一句話:
“所謂努力,指的是主動而有目的的活動。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么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
確實如此。
每個人都像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若沒有目的地,漂泊再久,也靠不了岸。
網上一個抓羊的故事,細細品來很有意思:
楊朱鄰居家的一只羊丟了,于是鄰居喊來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找羊。
同時還叫上了楊朱家的童仆。
楊朱見狀,說道:
“丟一只羊,需要這么多人去找嗎?”
鄰居說:“因為岔路口太多啦。”
等他們找了一圈回來,楊朱問:“羊找到了嗎?”
鄰居回答:“沒有,這次是丟了。”
楊朱又問:“你們這么多人去追,怎么還是丟了?”
鄰居回答說:
“岔道中間還有很多岔道,我們不清楚羊跑的是哪條,只能回來。”
生活中,當我們的目標過于分散,很可能就像追羊的鄰居,最后什么都沒有留下。
簡單的生活,只需要單一的目標,過多的分支,都是生命的勞累。

02、“只顧眼下”
明代王陽明曾作詩:
“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活在眼下,不憂慮未來,就是最有用的修行。
有人向馬祖禪師請教如何修行,馬祖禪師回答說:“饑來吃飯,困來眠。”
這個人聽完就很奇怪,反問道:
“人人都是這樣,怎么沒見有人成為禪師這樣?”
禪師回答說:
“不是的,他們吃飯的時候,想著睡覺,睡覺的時候想著吃飯。
而我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
該做什么的時候,就做什么。做好眼下的一件事,下一件事才可能被做好。
每天井然有序,就是最養人的生活。
03、及時清除“頭腦垃圾”
現代生活有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就是“精神內耗”。
它是即使沒有太多工作量,依然會在一天結束時感到非常疲憊。
當“精神垃圾”過多,自然生活得很累。
@喜樂媽張新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一個日常故事。
某天早晨起來,因為一些家庭瑣事,心里特別的亂,有很多事等著去做,但是又不知道從哪件事開始做。
在這個時候,她想到了冥想。
她開始靜靜地坐下來,閉上眼睛。
用心體驗自己的呼吸,不一會兒就感覺思緒變得清晰,也沒有了那么多的壓力。
冥想的過程,就是清理“頭腦垃圾”的過程。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用在處理煩惱的精力過多,感受幸福的精力就會變少。
04、把好習慣保持下去
《再忙也要用心生活》的作者凱莉,是美國一名人氣作家。
在寫這本書之前,她也不知道怎么過好工作之外的生活。
常常坐在凌亂不堪的家中,十分空虛。
最后也是經過6年時間的思考和總結,從之前不知道怎么規律生活,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名頗具經驗的生活家。
把自己平時用到的簡單易行,但做到就非常美好的微習慣總結成了這本書。
比如每天花幾分鐘做清潔,用零碎的時間做清潔,隨手物歸原處;
比如學會做一頓自己喜歡的早餐,一天的心情都會格外美好……
“習慣是一條巨纜,我們每天編結其中一根線,到最后我們都無法弄斷它。”
網上的這句話,說出了習慣的強大力量。
好習慣能給人帶去幸福感,好習慣就是好生活。

05、做到理性消費
一個人的消費方式,決定了他的生活狀態。
理性消費的人,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自己的規劃之下;
非理性消費的人,生活失控,完全被負債拖著走。
簡書上有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同事經常在網上購物,每天收到的包裹就有三四個。
有空的時候不是在拆包裹,就是在取包裹的路上。
收到之后,遇見不喜歡或者不合適的,還需要花時間退回去。
即使如此,看見喜歡的還是忍不住頻繁“剁手”下單。
不理性購物,早就讓她的生活負債累累,各種信用卡交替使用。
每月發了工資,基本上是拆了東墻補西墻。
生活變得一團糟,更別提生活的舒適度了。
管不好自己,生活遲早偏離正常軌道。
06、守護簡單的愛好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這輩子總要干點和吃飯沒關系的事情。”
這句頗有道理的話出自一個農民之口。
楊曉梅是寧夏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白天忙農活,跟著老伴一起刨地,放羊。
晚上回到家,她就拿起畫筆或者剪刀,開始做自己喜歡的東西。

她剪的剪紙,很多幅獲得了國家級的獎項證書,其中的農民畫漆畫還在哈薩克斯坦的國家展會上展出。
她說自己不愛說話,就喜歡畫畫剪紙。說起畫畫,楊曉梅臉上就變得樂呵呵。
一個簡單的愛好,是煩躁生活的窗口,也體現了一個人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因為對愛好的堅持,普通的日子也會變得有滋有味。
07、保留感情宣泄的窗口
小說家亨利·詹姆斯曾說:
“感情不可能有靜止狀態,它不是向這個方向發展,就是向那個方向發展。”
感情是變動的,一個人不可能一直保持正向的積極狀態。
朋友一直都是一個性格和善,待人真誠的人,幾乎沒有見過他發脾氣。